陕西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渭南第四 属典型质量型幸福
2013-08-27 17:06 发布者:weinanorg 评论:
0 浏览:835
. 5方面让渭南人感觉很幸福. 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全省第一. 2.儿童入学率99.7%. 3.合疗参合率达98.75%. 4.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97.08%. 5.就业率达95%以上. 您在渭南生活得幸福吗?近日,陕西省信息中心最新成果《2011-2012年度各市居民幸福指数评价
5方面让渭南人感觉很幸福
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全省第一
2.儿童入学率99.7%
3.合疗参合率达98.75%
4.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97.08%
5.就业率达95%以上
您在渭南生活得幸福吗?近日,陕西省信息中心最新成果《2011-2012年度各市居民幸福指数评价报告》公布。渭南幸福指数位列第四,属于典型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型幸福。
什么是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就是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或者说是生活质量的高低值。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来对自身的生活状态所做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它是生活事业的满足感、心态情绪的快乐感、人际关系的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数据 渭南幸福指数为70.90
《报告》显示,2011-2012年度,全省居民幸福指数较上年度有所提升。从居民生活质量、居民生活条件、居民幸福感受三方面看,全省居民生活质量增长6.89%,生活条件增长7.26%,幸福感受下降12.52%。
渭南市居民生活质量、居民生活条件两方面分别排全省第4、第3位,居民幸福感受得分仅排在第10位。
与上年度相比,渭南居民幸福感受有所下降。从三大方面的18项指标分解来看,居民消费水平和公共卫生条件增长位居全省前列。
按照 70%以上为幸福、70%-60%为较幸福、60%-50%为一般幸福、50%以下为不幸福划分等级,西安、宝鸡、铜川、渭南总体达到了幸福等级,其中渭南的幸福指数为70.90,总体排名第四,属于典型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型幸福。
分析 渭南人五大方面很幸福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全省第一
2011年全省及各市(区)主要经济指标显示,渭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中的增幅排名分别是第5、第3位。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602元,增速18.5%,增速排名位列全省第一。
渭南市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科乔科长表示,近两年来,渭南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带动农民就业,大力发展农业,为农民增收,还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参与向国外劳务输出。今年,预计渭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20元。
学龄儿童入学率99.7%
2011年,全市有普通中学391所,小学1296所,幼儿园1022所,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1.9%。2011年高考全市一批本科上线6357人,二批本科上线16063人。2012年,一批本科及二批本科比2011年分别增加1225人、2324人。
渭南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建国表示,要把每个学生都培育好,就要让每个学生都公平、平等的上学,确保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合疗参合率达到98.75%
据渭南市卫生局统计,2010年,渭南市有卫生机构4082个,拥有床位14102张,每千人口床位2.53张。2012年渭南市合疗参合人数达到了405.24万人,参合率达到了98.25%;2013年全市参合人数达到了417.89万人,比2012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达到98.75%。
2013年,渭南市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有了部分调整,省、县、乡等定点医院起付线以及补助标准均有所提高,缓解了市民看病难的问题。计划到2015年,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总数达22083张,护士总量为11759人。原则上每个乡镇、行政村设卫生院、卫生所各1所。
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到97.08%
2012年,渭南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累计参保40.0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累计32.99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0.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累计29.3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累计15.22万人。
经人社部批准,澄城、华阴、潼关等3个县(市)均纳入国家试点范围,实现了我市国家级试点全覆盖。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参保人数突破273万人,占全市应参保人数280.56万人的97.08%,发放养老金4.64亿元,使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提高了100余元。
200余场次招聘会促就业
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民和就业困难人员等四类群体为重点,渭南组织开展200余场次系列招聘活动,为就业人员多渠道搭建平台,促进4万余人就业,就业率达到95%以上,消除“零就业”家庭175户,实现就业230余人。
加强就业见习基地管理,组织480余名高校毕业生到见习基地见习,发放见习补贴116.3万元。
同时,加大农民进城落户就业力度,增加就业岗位。目前,全市累计实现农村居民进城落户47.6万人,其中,今年农民进城落户就业17.8万人,完成年任务15万人的117%;我市的工作经验得到了省、市认可并在全省推广。
感受
幸福是一种满足感
“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8月25日,64岁的薛秋英说,她是小堡子村的一位房东,年收入约2万元,孩子都成家了,大孙子开学读高一,另一个上幼儿园。薛秋英说,虽然小学、初中免学费,但幼儿园学费比大学学费都贵。这些年,看病有合疗,老了有补贴,如果能把幼儿园学费再调低点,医院的床位再多点,那就更好了。
王淑英和她的爱人干清洁工已有四五个年头了,工资从最开始每月350元到如今每月1100元,钱虽不多,但逐年增长。“存不下钱,但钱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61岁的王淑英说,她的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他们老两口身体健康,现在道路宽了、楼也高了、看病也有补贴……在她看来这就是幸福。“知足常乐”,她说。
经营电器生意的陈先生说,“我觉得挺幸福的,这种幸福是一种满足感。”陈先生的父母50多岁,身体健康,房子虽不大,他也有,车子不高级,他也不缺,对于他来说,这就是幸福。陈先生说,幸福感不是与别人比出来的,幸福感是现在与过去比,自己与自己比。
解读 应与过去的自己比幸福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蔡静波教授认为,相比城镇居民,城市底层人群、农村居民可能更容易感觉到幸福。
“也许只增加了一点钱,带来的幸福感却不小。”他说,从衣食住行、科教文化等方面来看,每个人都会承认社会正在进步。
“老和别人横向比,看到听到有人有几个亿,别人家几辆高档车,就感觉自己很差,不容易感觉幸福。”蔡静波说,城镇居民接收信息更全面,容易产生攀比心理,造成心理落差。“应该和过去的自己纵向比较,肯定有所进步。”
蔡静波还表示,随着制度、法律的健全,社会环境的改善,在个人价值自我实现上,人们越来越容易达成愿望。
本报记者薛望陈思